English

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

2000-04-03 来源:光明日报 全国政协常委 民建中央副主席 路明 我有话说

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。从1997年开始,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下降,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绝对值只增加了48元,考虑到物价下降因素,比上年实际增长3.8%,增长幅度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.5个百分点,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。面对这样一个问题,我们必须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。

1999年农民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,在产业上呈现“四增一平四减”的态势。“四增”是农民劳务收入增加330亿元;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增加,仅工资收入就超过270亿元;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增加230亿元;渔业增收190亿元;生产资料节本增效180亿元。一平是畜牧业收入基本持平。四减是种植业的粮食、棉花、糖料、蔬菜等价格下跌造成农民减收约910亿元。

从地区分布看,二、三产业比重大,农民务工人数多的省份,农民增收幅度较大;而第一产业比重大,受灾又较重的省份,农民收入与上年持平或略有下降。

在我国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平衡、丰年有余的情况下,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起作用。近几年城乡居民对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倾向在下降,特别是像农产品这类生活必需品消费倾向递减的程度更大,而对享乐性产品的需求却不断扩张。1999年,农民二、三产业收入增加,第一产业收入减少,就是这个规律的具体反映。在这种新形势下,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新思路和新途径:

首先,要跳出农业抓农民增收。从根本上看,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症结是农业人口太多,发展农业要在减少农民数量上下功夫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,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,大力培养龙头企业,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、储藏、保鲜和运销业,增加农产品附加值。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,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。其次,鼓励农民发展1.5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等非农产业。1.5产业是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产业,主要指农村传统食品加工业和手工业,如做豆腐、腌泡菜、扎扫帚等。“农家乐”旅游、消遣适合当前工薪阶层消费水平,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。第三,根据市场需求,调优农业结构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,积极推广订单农业,使农民知道种什么养什么,使运销户和运销企业知道农产品哪里适销,什么时候销售最有利,在此基础上做到稳定数量,提高质量,形成批量。第四,延长生物链,发展生态农业,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。大力发展秸秆养牛,秸秆生产食用菌,发展沼气,推广“猪—沼—果(菜、粮)”,“猪—沼—渔—稻”等资源多层次利用模式。第五,加大科教兴农步伐。稳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,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,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,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益。第六,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,加大农产品出口。加入WTO以后,我国的农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、花卉、猪肉、水产品等方面有很强的竞争能力,优质大米、无公害大豆,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。只要我们在提高质量,特别是环保质量上下功夫,我国农产品出口前景广阔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